【旅台評論】大馬華社的「一中症候群」 馬來西亞 【旅台評論】大馬華社的「一中症候群」 撰文/吳子文  June 8, 2008 馬來西亞留台僑生 赴台灣留學以前,我和不少大馬華人一樣,是個不折不扣的大中國民族主義者,覺得兩岸想當然爾應該要統一,搞台獨的民進黨不是吃錯藥,就是頭腦不清醒,同樣是中國人,豈有搞分裂的道理?來到台灣以後,實際接觸了台灣的風土民情,我的態度才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也才回過頭來意識到原來大馬華人社會普遍存有一種病入膏肓的「一中」情意結,值得仔細加以分析與檢討。兩岸新聞 vs. 本地新聞只要我們翻開大馬的華文報章,即不難發覺兩岸新聞,尤其是台灣新聞,往往佔據了華文報章相當大的篇幅。記得有一次過年返馬,好不容易終於擺脫了台灣無孔不入的政治口水戰,正好可以鬆一口氣的時候, 591一翻開大馬的華文報,映入眼簾的頭條新聞赫然是馬英九特別費被起訴的案件,只見他俊俏的臉孔佔去了版面的一大半,真是無所遁逃於台灣新聞之外。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大馬華社對兩岸新聞的關注可能遠比對大馬本地新聞的關注還要來得強烈,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大馬政治新聞長期以來乏善可陳,有如一灘死水(安華事件和最近的「政治大海嘯」是大馬絕無僅有的精采好戲),反觀台灣峰迴路轉的政治/社會新聞則比港劇劇情還要精彩刺激不知多少倍,自然搶奪了不少大馬華人的目光,比如我每次回國,朋友總不厭其煩的問我到底三一九槍擊事件是真是假。 另一方面,則當然和大馬華人作為華人移民的身世有關,雖然我們在大馬早已落地生根多年,但畢竟在民族和文化上和中國有切不斷理 借貸還亂的臍帶關係,這種對「祖國」的關切本是人之常情而無可厚非。著名的民族主義研究學者Benedict Anderson也曾將這種海外民族主義稱之為「遠距民族主義」(long-distance nationalism),指的是流落異鄉的移民因為和母國在地理上隔了一段距離,反而激發了他們更為強烈的民族意識,並透過種種便捷的通訊科技參與母國的政治。 大馬華文媒體一片藍海曾任《東方日報》記者的王維興於2005年在台北舉辦的「亞洲華人文化論壇」發表了一篇題為〈淺析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對台海兩岸的觀點〉(收錄在陳光興編,《批判連帶:2005亞洲華人文化論壇》,台北:台社)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年齡層較高的「所謂華社領導人,包括主要華團領導機構、鄉團組織、華基政黨等的領導層,都是傾向支持一中」,新生代對台海 永慶房屋兩岸問題的看法則比較分歧。 王也一針見血的指出對大馬華社大中國民族意識「貢獻良多」的華文報章主要掌握在「具有老左背景的南大生」手中,這批「一中」情結強烈的報社管理階層自然主導了報章的意識形態。此外,由於華文報章受到大馬印刷法令的制肘,在新聞的處理上也自然要順應政府的「一中」立場。因此,以台灣新聞為例,大馬華文報章所採取的立場往往比較偏向於國民黨,一方面東南亞華人原本就和由孫中山所創辦的國民黨素有淵源,另一方面國民黨主張兩岸統一,比較符合大部分大馬華人的「一中」期待。反觀主張台獨的民進黨則經常被華文報章給妖魔化,陳水扁更是被「包裝」成為企圖分裂中國的民族罪人。 王的文章也提到了一個有趣的個案,即環宇衛星電視(ASTRO)對形塑大馬華人的「一中」情結也發揮了 膠原蛋白與華文報章不惶多讓的功能。根據王的說法,華社是衛星電視最大的訂戶,而「一中」色彩濃厚的中國「鳳凰衛視中文台」和台灣「TVBS-Asia」兩個頻道已經成為許多大馬華人了解兩岸問題最立即而主要的管道。然而,這兩個電視頻道如果用台灣的政治光譜來加以歸類的話,毫無疑問都是「深藍」或「統派」(也就是支持兩岸統一)的媒體。 「一中」情結的前身:僑民心態如果我們同意Anderson對「印刷資本主義」(print capitalism)促成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的觀點,那麼我們也可依次類推,認為大馬華社所普遍存有的「一中」情結,正是受到了「統派」意識形態濃厚的大馬平面和電視媒體的兩面夾攻所形塑而成,以致華社的立場普遍和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官方立場不謀而合。王精闢的觀察讓我們從媒體傳播的角度清楚的勾勒出 591生產「一中」意識形態背後的物質基礎,然而他的分析卻忽略了華人作為移民的歷史因素。 大馬華人的「一中」情結可以追溯到我們歸化為馬來西亞公民以前的僑民心態。早年位於福建和廣東一帶的中國人之所以會選擇離鄉背井遠渡南洋來謀生,一方面是受到中國國內局勢的動盪不安以及民不聊生的「推力」所驅使,另一方面則是受到東南亞各地的礦業和農業極需大量勞力的「拉力」所吸引。因此,中國的長期積弱不振以及分崩離析,讓流落異鄉的東南亞華僑在心態上普遍懷抱著一種奇特的補償心理,總盼望有一天能夠目睹中國崛起成為一個領土完整的大國,從而成為華僑強而有力的靠山。 此外,根據著名學者王賡武的研究指出,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是華僑意識最為高漲的時期,當時的海外華僑往往和中國的命運休戚與共,無論是影響中國近代史至鉅的辛亥?酒店打工痔R、北伐戰爭以及抗日戰爭等,華僑皆無役不與,也對中國的經濟現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所以不管是清廷、北京政府或是南京國民政府在位期間,都極力召喚海外華僑的中國民族意識,以借助華僑的力量來促進中國的發展。因此,時代的動盪以及中國政權的政治傳播也促使許多華僑存有強烈的大中國民族意識。 大馬華人「一中」情結的內在矛盾這種大中國色彩濃厚的僑民心態在馬來西亞獨立後有了戲劇性的轉折。為了回應馬來政府對華人「忠誠度」的質疑,大馬華社不得不力求和中國撇清關係,至少在政治上保持距離,以避免激進的馬來種族主義者藉此大做文章。於是,產生了「華人」和「華僑」的分野,前者為馬來西亞公民,和母國的關係僅止於文化和民族上的牽連,後者則保有中國國籍,為中國公民,兩者的區別在於國籍和政治效忠的對象之不同。 大馬華人的中國民族意識?酒店打工b獨立後逐漸淡化,然而由於華人長期飽受大馬政府的打壓,無論在教育上、政治上或文化上都受到了政府許多不公的對待,讓中國民族意識的幽靈始終揮之不去,時不時需要被華社召魂一番,以對抗馬來霸權的壓迫,其中最顯明的案例莫過於華教運動和馬華文學。以馬華文學為例,黃錦樹即曾在九○年代高呼「斷奶」的口號,視馬華文學對中國文學近乎戀母情結式的依戀為一種病態的發育遲緩,讓馬華文學無法有效的建立起自己的主體性,所以「斷奶論」其實就是一種對中國性的驅魔儀式。 然而弔詭的是,一方面,作為海外華人,我們希望中國政府把我們視為「華人」,而非「華僑」,讓我們可以安心的做一個堂堂正正的馬來西亞人,而非馬來種族主義份子口中所謂的「外來者」(pendatang)。另一方面,我們卻反過來希望台灣放棄自己的政治主權,和中國統一,這不是前後不一致的雙重標準麼?既然我們是「外 房屋二胎國人」,就理應安分的以「局外人」的身份來看待兩岸問題,乃至西藏問題,而非一廂情願的從「海外華人希望中國強盛」的雞婆心態去妄加干涉別人的內政,以免淪為極權打壓異議份子的幫兇! 解構「一個中國」的論述建構如果用老掉牙的「去中心」觀點來看待「一中」情結的話,那我們可以說「一個中國」並非一種本質性的存在,而是論述建構(discursive construction)的結果。因此,「一個中國」這種帶有強烈中國中心主義(sinocentricism)傾向的意識形態需要被解構以及打破,讓潛藏在「一個中國」背後的多元能量能夠被釋放出來,並尊重各地域人民的集體意志,共創一個更為多元和平等的大中華文化圈。 以兩岸問題來說,如果我們從台灣人民的角度出發,會發覺台灣在過去的五十年當中,其實一直飽受來自中共政權的武力恫嚇以及在國際空間上的打壓,所以台灣人民普遍對中國政府不懷好感。此外 情趣用品,台灣在2000年歷經了第一次政黨輪替以後,躍升為華人世界第一個真正民主的國家,人民享有充分的言論自由,反觀中國則仍是一個漠視人權的極權國家。因此,如果你是台灣人,相信你也會選擇「維持現狀」,以避免台灣的民主成果「倒退」為中國的極權體制,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台獨雖然在實際上不可行(中共的武力威脅),但卻在台灣仍佔有一定的市場的緣故。 西藏問題也一樣,生活在中國境內的藏人其實一直受到中國政府的欺壓,包括在經濟上被邊緣化、西藏的歷史文化不受重視、藏人被迫歸化為少數民族等,加上藏人對宗教文化的重視也和共產黨反宗教的意識形態格格不入,凡此種種都讓藏人感到自己有如次等公民,才會引發最近幾次的抗暴事件。其實藏人在中國的處境和大馬華人在馬國的處境何其相像,所以我們更應該將心比心,擺脫「一中」情結,站在弱勢族群的一邊為弱勢發聲,而非反過來為強者背書。 http://0rz.tw/e6 襯衫4nt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g22hgoat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