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1月2日電 記者朱基釵王艷明 “陽光照耀下的西漢水銀河般縹緲而至,神力造就出寬闊的川原綠洲。這裡是先秦西垂通往洮河流域的關院道口,又是古代隴蜀之要衝……”寫下這些優美語句的,不是哪位作家、教授,而是一位基層民警。
  眼前的這位警察馬建營,帶領我們參觀文物遺址、介紹歷史典故,儼然一副考古專家的派頭。他的正式職務卻是甘肅省隴南市禮縣公安局情報中心三級警長,曾在多個鄉鎮派出所當過所長。
  “現在禮縣人出去都很自豪,因為考古證實禮縣是大秦帝國的發祥地,‘秦皇故里’已成為我們一張最大的名片。”他這樣自豪地介紹自己家鄉。近年來,隨著甘肅東部早期秦文化考古的深入,當地民間掀起了一股收藏秦文物、研究秦文化的熱潮,馬建營就是其中涌現的代表人物。
  1993年,禮縣大堡子山發生了一起驚天盜墓大案,這裡出土大量刻有“秦公”銘文的青銅器,震驚海內外。經過多年搶救性考古發掘研究,該遺址已被確認為秦西垂陵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揭開了早期秦人在甘肅東部創業和崛起的歷史面紗。
  “當時流行這樣一句話——要想富,挖古墓,一夜變成萬元戶。”談起當年的“盜墓狂潮”,馬建營仍痛心不已,“最多的時候大堡子山上有好幾百人,光天化日,人來人往,還在山上擺起了小吃飲料攤位。第二年,被盜的國寶重器就已流落海外,出現在紐約、倫敦和香港等地。”
  從那時候起,出於職業敏感和個人興趣,作為警察的馬建營在下鄉工作中開始特別註意大堡子山秦墓的相關信息,遍尋地攤、古玩市場,千方百計搜羅散落民間的各類文物。當然,馬建營介紹,自己喜歡作研究還是有家學傳統的。“祖上也是清朝秀才,世代秉承崇儒重教的家風,家中藏書頗多,至今還保存著五世祖手抄的《史記·秦本紀》。”
  “基層警察工作異常繁忙,但只要一有空閑,我就啃書本,有時甚至通宵達旦。”為了購買研究需要的大量文獻資料,馬建營真的“不惜血本”。“90年代我去蘭州、西安等地出差,每次回來都要買上兩三百元的書,相當於當時半個月的工資。”為了掌握全縣古文化遺址的分佈狀況,馬建營也不辭辛苦,他曾數十次徒步考察西漢水兩岸的川原臺地。“2003年12月,我在永興鄉圓頂山考察時,不小心掉下斷崖擦傷了腿,衣服也被樹刺撕破。”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6年,禮縣警方追繳到一套秦國編鐘,馬建營迅速將此消息在《中國文物報》和《甘肅日報》上報道,引起文博部門高度重視,此套編鐘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是馬建營首次公開發表文章,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十幾年來,他已在各類報紙和學術期刊上發表與秦文化相關的文章30多篇。2010年,馬建營將文章結集成《秦西垂史地考述》一書出版。2012年,甘肅秦文化研究會在禮縣成立,並舉辦研討會,他提交了兩篇論文,成為三名非文博系統的會員之一。
  “傳承地方歷史文化,除了專業研究人員外,還需要更多民間人士的參與。研究秦文化已經成了我一輩子的事業。”這位年過半百的老警察說,“秦文化是開放的文化,秦人善於學習,積極變法圖強,體現了一種開拓進取的精神。作為秦皇故里,我們也要發揚秦人精神,改變家鄉落後的面貌。”
  (原標題:一名警察是如何練成秦史專家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g22hgoat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